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
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,又名端阳节、端五节、重五节等,是民间较重要的节日之一。汉代以来,民间一直崇信,在这个节日期间。必须包粽子、吃棕子。东汉以前,人们吃的粽子又叫“角黍”。东汉前人们吃棕子,并无特殊的纪念愈义,只是当做一种时令食品而已。故俗有“食过五月粽,寒衣收人柜”、“未吃五月棕,寒衣不敢送”之谚。意思是棕子一出现岁序便转人夏季,以此为标志,人们要全面换上夏装,以轻薄凉爽为宜。端午节吃粽子的起源与含义
相传粽子是端午节向屈原祭祀的供品,早在南朝吴均便在《续齐谐记)中记下了这种说法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,楚人哀之,每至此日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。汉建武中,长沙区曲白日忽见一人,自称三阁大夫,谓曰:‘君当见祭,甚善。但常所遗,苦为蚊龙所窃。今若所惠,可以抹树叶塞其上,以五彩丝垮之。此二物妓龙所惮也!’曲依其言。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徕叶,皆泪罗之遗风也。”有关粽子的记载,较早出现在东汉,在屈原去世的四百年之后。那时学者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一书中说:“粽:芦叶裹米也。”
端午这天,皇帝也向群臣踢粽。明人庄耗谢皇帝踢粽子诗《端午节踢粽有感》有所记载:“蓬莱宫中悬艾虎,舟满龙池竟黄鼓。千官晓级萦哀斑,拜向形庭贫重午。大官角黍幕蒲香,彩绳万接云霞光。天恩软踢下丹陛,琼廷佑以黄金筋。东南米价高如玉,江淮俄羊千家哭。官河戍卒十万艘,总向天厨挽飞果。君门大嚼心乞安,谁能持此回雌残。小臣自愧悠悠者,无术救时真素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