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期,人们只是模糊地将这种“相地”的活动作为一种避凶就吉的手段,并没有将其作为一门学问来看。早在原始社会,人们就已经知道择地而居。后来有人对考古发现的先民遗址住宅作了归纳:离河流近,水源充足;地势要有一定坡度,地形稍复杂;土质干燥,地基坚实;四周有林木,环境相对幽雅。这些条件都成为后世风水师推崇的相地要点。
“风水”一词较早出现,是在晋代郭璞所作的《葬书》中,书中说:“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,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”这里“风水”所代表的意思,就与现代所说基本相近了,就是天时地利之便。
虽然“风水”这一说法到晋代才出现,但郭璞所说的“古人”,也就是较早开始研究风水的先祖,恐怕要追溯到商周时期了。 早在商朝,统治者就想到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来巩固政权。商朝的第19代帝王盘庚,可以算得上是较早懂得乘风水之利兴国的君主。盘庚即位的时候,商朝的国力已经十分衰弱。
为了振兴国力,盘庚决定迁都。但当时商朝已迁都数次,大臣和百姓不再相信迁都能扭转局势,便纷纷反对迁都。盘庚却不顾群臣反对,执意将都城迁到了殷地。果然,本来行将没落的商朝迁都之后又得以延续了几百年的统治。
商朝后期,周部落兴盛。周的部落首领公刘非常懂得利用山水之便,他将周的聚居地建在背靠高山、流水环绕的地方,方便生产和生活。而周朝的开国君主周太王古公亶父,则更是一个笃信风水的国君。他为了选一块极佳的土地做都城,带着风水师走了很多地方,较终选定了岐山下的周原,将都城迁到了这里。古公亶父审视地形,第一次将都城坐北朝南,并首先建成了厚墙高城的都城模式,不但使周王室得以掌握天下,其建造模式也成了后世宫殿修建的模型,历代沿用。